2021-03-13 17:49 | 阅读: 1370
来源: 蝴蝶泉
20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举国上下掀起了一些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运动”,这让包括蝴蝶泉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也遭到了破坏。
神摩山下巍然屹立的三颗支锅石、洱海里的弓鱼洞、喜洲古镇的龙湖等,也在大理这块丰盈的大地上消失。
坐落在蝴蝶泉南侧的石沙坝,有珍贵罕见的“三颗巨石”,当地人俗称为“支锅石”。这“三颗巨石”是由二颗白岩石,一颗青岩石组成,每颗巨石高达八九多米,宽约六七米。其中有一颗巨石上头,在农作物成熟季节,人们在巨石顶上搭建简易的一个棚子,作为守护田园之用;还有一颗巨石顶端是凹下去,每年雨水季节,这凹下去的地方形成了积水之地。站在高处,可见巨石上头有一池碧玉的泉水。此外,在三颗巨石西边,有横睡着一块白岩石,形貌恰似是一张床,被人称为“仙人床”。
每年阳春三月之时,附近的村民都要来到这三颗巨石面前烧香祈祷,把它们当作神石一样来敬祭。然而,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这三颗巨石却被人为炸毁而烧成石灰,或者用于新修农田水利建设上。1639年,徐霞客游览“古佛洞”后,从神摩山崖之口下来,他在游记里简洁地写过这巨石:“又平下三里,乃及麓,渡东出之涧。涧南有巨石高穹,牧者多踞其上,见余自北崖下,争觇眺之,不知为何许人也。又南一里半,及周城村后,乃东出半里,入夹路之衢··.....”
这三颗巨石,俗称“支锅石”。清朝末年,秀才董宪仲在他《雪坡诗稿》里亦记述这三颗巨石:“此三石,置于周城村之西北三四里神摩涧口之下,俗名曰“三支锅”。此传,元祖南征时,观音化为老妇,负此三大石。兵问曰:“此三石用作何事”?妇答曰:“用支锅。”兵见之老妇置此大石,不知有何大力,即速退兵南征也。”并赋赞美支锅石诗一首:
崔巍巨石置三方,用此支锅有异常。
老妇搬来需草索,忧波负就显仙乡。
神通现法全身力,甲御兵销玉洱苍。
阻退南征威大将,功勋万古永无疆。
1938年间,邑人张垂绅登上支锅石,吟诵过一首《登支锅石即景》诗:
泉林啸傲为归耕,蹲石骋怀放眼平。
落叶弥溪秋意早,飞云过岭暮烟清。
衔山日景岚光映,送洱风清水色帆。
莫笑悠悠终古石,人间阅尽几灵盈。
神摩万仞秀山岭,祥光百二洱河深。
崖花涧月岚烟敛,逝水征帆鸟树明。
水映云天真幻象,霞飞岭壑去来心。
巍然升立支锅石,阅尽沧桑自古今。
在离蝴蝶泉东边三公里左右的“弓鱼洞”,就在桃源村古戏台东边洱海里,这里出产大理有名的“弓鱼”。据有关专家研究,大理弓鱼又名大理裂腹鱼(Schizothorax [Racoma] taliensi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裂腹鱼属,裂尻鱼亚属。俗称弓鱼,竿鱼。英文名Dali Schizothoracin.也是国家II级保护野生动物。
弓鱼,体细长,稍侧扁,头小且短,吻短,与眼径等长。体覆细鳞,排列不整齐,形状不规则;腹部自鳃峡到腹鳍基部裸露无鳞,或仅有少数埋人皮内的鳞片痕迹。它与其它裂腹鱼类不同,是一种适应于静水环境中生活的种类,是洱海里特有的经济鱼类。
历史上,大理弓鱼占洱海鱼获物的30%左右,体型虽不大,但产量很大,肉厚多脂,营养丰富,肉味腴美;其卵无毒,味绝美,被称为云南名产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大理学者师范曾写过《西洱河弓鱼》:
洱乃鱼所国,弓鱼实称首。
弓公或异书,未知义何取。
但期饱佳味,字形不暇究。
嫩腹合琼膏,圆脊媚清酒。
多恐琴与镜,悠悠非其偶。
即较赤鯶公,精峭能悦口。
天生此尤物,易我持螯手。
记向宁湖边,扁舟载宾友。
举网得银鳞,酣歌振疏柳。
然而,20世纪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洱海水位下降,还有从苍山流人洱海的一些河流水量也减小,加之引入了外来物种大量吞食其鱼卵,再加上酷滥捕捞,造成自然资源破坏,“弓鱼洞”里的“弓鱼”,已经濒临灭绝。
离蝴蝶泉5公里左右的东南方向,有一汪浩瀚的龙湖,长约二里、宽约半里,临近洱海,是靠近喜洲古镇东北角的“潜龙窝”。湖的四周长满莽莽苍苍、幽深莫测的一片片茂盛的芦苇、柳树。陌生人钻进去,是分不出方向的,仿佛坠入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之中。每天,树丛里飞舞出来的数百种叫不出名字小动物和传出一声声怪声怪气的鸟鸣。
生活在龙湖附近的喜洲百姓,把龙湖当作为自己的母亲湖,甚至把她尊崇为是龙的化身。凡在这里走出来的人,常以龙湖来取自己的字号,暗示自己不论走到哪里,自己都是从龙湖岸边走出来的人!如明代正德年(1517)进士杨士云,在北京做官做到补兵科给事中,后转为户科佐给事中之职,都以“九龙真逸”为名号;明代与四川大才子杨慎同榜进士的喜洲金河村籍何邦宪,取名为“龙津”;清代道光二年(1822)进士杨绍霆,取名为“龙池”;清代光绪年甲午科(1894)举人,参加过“公车上书”,尔后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生从事教育的爱国教育家赵甲南,也以“龙湖居士”自称。晚年他的著作都以《龙湖丛稿》取名......
龙湖西北边是积善邑村,全村姓赵,现在虽然只有18户,人口约50人。但是,这个村是喜洲赵氏的发源地。修于1920年《积善邑赵氏宗祠碑序》载:“稽考洱海龙湖之西北,有史城中城北村焉。城北之西北,又有积善邑焉。古名七舍邑......盖取其地为潜龙窝也。乃一邑均是蒙相赵铎岁裔,别无杂姓居耶。邑之西南隅建有一源庵,大殿尊塑三教,为一邑供奉仙佛堂所。其迎面“海涛楼',供奉先师神位,为喜洲著名学堂。于明未清初时,而有志向学士子,咸集于此修业焉。查其中之文人蔚起,莫盛于此。盖其登科甲者,如明时赵瓒、赵端益、尹鉴、董金若等人,又如清时赵廷俊、张于恭、董正官、杨绍霆、赵邦柱等人。其有举明经,声庠序者,更难现缕。斯其盛为何如哉。而海涛楼之西南有赵氏宗祠焉,建于明初,相延春秋祭祀,仿行圣庙祀典,以昭诚敬祖宗以感德······”相传,“海涛楼”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后来是喜洲明,清时期一所著名私塾,培养出不少进士和举贡,这源于龙湖的风水和灵气。
龙湖南边是白塔坪,又称中和邑村,有109户人口351人。这个白族小村子,自古商业发达,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出过进士杨宗尧和杨鸿新;近现代有团长、县长、教授、作家、企业家·····村子北边曾建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文笔塔,塔的基座上镶嵌着四块大理石,大理石上曾书写着“珠璧联合”四个大字。这是喜洲古镇明代万历年间(1616)举人,曾任过四川省西充知县,安徽省颖州知州尹梦鳌题写的。古塔和翰墨给龙湖增添了“龙湖映塔”的绝美风景。
龙湖东北端是沙村、河矣城、金圭寺诸村。过去人村时,有时还坐要船,不亚于江南西湖美景。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曾在北京皇宫里为爱新觉罗子弟教过书,著名书法家杨纯珍,于1908年在《沙村改造二圣宫本主庙碑记》中写下这样精彩之美文:“沙村数百户,在河之洲,左洱水而右龙湖,波光四面,如圆月空明,挟大地影。下有白沙汀,长数里,横亘海中为门户。上湖(洪)坪、白塔坪、河矣城、金圭寺诸村,云树相望。自上来者,有路若垂丝;自下来者,风帆绕沙汀。过村脚入湖,湖中港汊十八,闻以园圃,垂杨万树,豆架瓜棚,浮沈水面。芰荷频蓼,稻花杜若,弥望无垠。鸥眠鹭立,杳霭在香国中。此其景也。银苍列屏而倒影,鸡足远峙而送青。西北则云开双阙,东南则龙卧长堤。挹庚辛之精,迎朝阳之暖。岛浮星其在户,溪连海以锁秀,长风大浪不撼其门,川湄山辉弗泄其灵。此其势也。读书耕田,亦樵亦渔··....”生活在龙湖四周的居民,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
20世纪40年代初期,云南省著名的爱国民族资本家严子珍、董澄农先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龙湖里先后建过“海心亭”别墅,划船进去,更多的人才这领悟到龙湖的神韵和灵性。
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久远年代,龙湖是喜洲通往上关、下关和海东方向等地,然后再向外延伸的的重要水路交通要道。喜洲之所以在唐宋时期就文化灿烂、商业发达,主要依赖是龙湖的西边,即现在城北村口照壁附近作为一个水上运输的重要港口。很早以前,这里是非常热闹的地方,离照壁西边不远处是喜洲古镇的市坪街,也就是喜洲最早集市。集市旁边曾建有九坛神、古戏台、一相寺、董家祠堂、尹家祠堂······古建筑。
可以说,这里就是喜洲最早通往各地的主要港口之一。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喜洲也掀起“围海造田”运动,把龙湖岸边茂密的树林、芦苇,砍的砍,烧的烧,把龙湖填埋而变成水田了。现在,人们只能在史书或者是地方文人的著作里,看见或寻找到有关龙湖的一些史迹。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曾任浙江省奉化、江山、鸟程等县知事的喜洲彩云街杨绍霆,在异乡做官之余,时时地想起相隔万里之外的家乡龙湖,他极有深情地写过这样《秋日忆龙湖泛舟》诗:
少时游钓浓禾岛,壮岁偏离大贯洲。
家远自从人北上,月明常忆洱西流。
莲灯泛去三千盏,柳幕分来十八沟。
记得舟中各有句,醉归题向海涛楼。
海舌吞沙不记秋,白藕红蓼媚扁舟。
几时载酒湖心酌,有囿莳花水面浮。
岸少风波拳宿鹭,人多土著狎眼鸥。
年年此日弦歌里,籍问谁家泛宅游。
西泠名胜擅杭州,偏是太湖望不休。
露白葭苍今夜月,风流云散昔时俦。
林通梅鹤常邻同,张翰莼鲈独感愁。
梦取芦花归织被,醒来依旧拥黄绸。
还有1936年11月,喜洲前清举人赵甲南在《旅行邓川记》中也写道龙湖:“喜洲有龙湖之胜,沙村又有十八柳沟,相约往游。乘小舟入湖,屈曲转进柳沟。其时,夕阳返照,树影波光,荡漾湖中,不可逼视·.....”
由于蝴蝶泉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蝴蝶泉边数以万计的蝴蝶汇集的自然景象逐渐消失,不论是蝴蝶种群或者是数量,也一年比一年减少。据有关科研专家论证,其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是由于当时以突出政治为挂帅,从上到下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没有从人口和资源配置上去研究生态发展状况,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周边生态环境破坏后所造成的恶果,甚至没有认识到开发和保护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是在举国上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运动”高潮,蝴蝶泉周边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多种自然生态和野生的寄主植物和蜜源植物大不如以前,田野里成片成园的古树木和三四月间片片油菜花也逐渐消失,使蝴蝶没有了生存和采蜜的空间,导致蝴蝶减少。
三是附近的农民,把蝴蝶泉周围空闲的大量荒草地坝开垦成农田,减少了天然的绿色生态环境,同时,水资源也不大不如以前丰富,并大量使用农药及灭螺的五氯酚钠,不免给生命脆弱的蝴蝶带来致命的打击。
四是公园管理人员缺乏昆虫生活的知识,也缺乏对落地上的一层层树叶上有蝴蝶虫卵的观察调查,盲目地将树枝上掉落下来的树叶当作垃圾清除焚烧,其实,这无形之中是烧灭了无数蝶卵,导致有些稀有蝶种减少,甚至加快了绝灭速度。
而今,走进蝴蝶泉,才让人真正解读了大自然中无法破译的奥秘课题。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静止的,尤其是随着公路畅通,人口增多,荒地开拓,树林和水源减少,这或多或少地影响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这也是人类非常难以调和,又是非常矛盾与对立的事情。所以,为了符合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就要尊重科学、崇尚自然、保护生态、敬畏生命、珍爱万物,这才是人类必然选择和遵循的一种定律。
本文选自赵勤著《蝴蝶泉志稿》,云南民族出版社,2012年9月版